English

来自滇池的最新报告

2001-02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

2000年是实现国务院批准的滇池水污染防治近期目标的最后一年。带着读者和社会各界对滇池的关注,记者于本月16日第3次来到滇池,对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采访。

恶化趋势虽减缓水质状况仍很差

从草海出发经过海埂闸口进入外海,记者乘船重游滇池,实地察看滇池的水质。饱受富营养化折磨的滇池,在阳光下呈现出褐绿色,水面上不见去年夏季那厚厚一层“绿油漆”(蓝藻)。“水质有好转了”,同行的一位记者欣喜地说。船上的船工却不乐观,他说今年冬季气温高,到了夏季蓝藻极有可能再次大爆发。

随后的采访,证明那船工的担心是有根据的。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监测结果表明,随着滇池治理进程的加快,特别是滇池流域“零点行动”实施以后,滇池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,局部水域水质有所改善,部分污染物指标有所下降。但滇池草海关键水质指标总氮、总磷、叶绿素a、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则有所上升。监测数据表明,草海水质仍为劣5类,外海为5类,富营养化仍十分严重。

治理工程虽完成治理效果不理想

滇池是全国“三河三湖”水污染治理重点之一。从1990年以来,在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,云南省和昆明市为治理滇池的水污染做出了巨大努力,先后实际投入36.5亿元,完成了4座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工程,草海、大观河和盘龙江中段底疏浚工程,滇池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,关停“15小”企业,世博会期间草海蓝藻清除应急措施等治理项目。实践证明,前一阶段滇池治理的思路、方法、措施是积极的,并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在采访中记者还同时了解到,目前已完成的治理工程设施,有些没有取得应有的治理效果,总体治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。例如,投资4.2亿元建成的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,虽然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城市污水排放量的60%,但因排污管网至今不配套,进入处理厂的雨水污水未分流,所以实际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旱季为63%、雨季仅为11%,全年平均仅为30%,50%的处理能力被浪费了,治污效益远远低于设计目标。又如草海底泥疏浚一期工程,投资2.5亿元,已在1999年3月5日竣工,但是至今没有正式验收。而一期底泥疏浚继续工程今年1月5日已全面开始,继续工程投资1.4亿元,基本还是沿用一期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单位。有专家提出,一期底泥疏浚工程为了赶在“世博会”开幕之前完成,是边立项、边设计、边施工的“三边”工程,竣工后应当进行科学的评价,严格的审查、验收,在清理底泥厚度、围埝施工方法等方面认真总结经验,以便提高继续疏浚工程的质量和治污效果。

治理任务很艰巨制定目标应实际

滇池属老年性高原湖泊,位于昆明城市下游,是城市唯一的纳污水体,长期以来污染物大量排入滇池,使湖水严重富营养化。由于水量补给不足,水体滞留时间长,加之历史上形成的围湖造田,侵占滇池水面,修筑堤坝等,湖滨生态和湿地系统遭到严重破坏,滇池水体已丧失了自净和生态调节能力,使下一阶段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,困难极大。治理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,不仅需要巨额资金和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持,还需要一定的时间,才能实现水质的根本好转。

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云南省政府《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“九五”计划及2010年规划》,2000年滇池草海水质应达到5类标准,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3类,但现在的实际水质,滇池草海、外海均未达到规划水质目标,其中草海高锰酸盐指数、总氮、总磷浓度分别超过规划水质目标0.32、5.1、4.45倍;外海高锰酸盐指数、总氮、总磷浓度分别超过规划水质目标0.07、0.98、1.4倍。

总结“九五”滇池治污的经验,云南省清楚地认识到滇池水污染防治的长期性、复杂性和艰巨性。《规划》要求2010年滇池外海水质达到3类水质、草海达到4类水质,生态环境恢复良性循环。从“九五”的治理经验看,要实现《规划》目标,还缺少科学的保证。因此,有专家提出应修订《规划》提出的水质保护标准,把水质目标下降。

在采访中,云南省人大和省政府的有关领导都表示,实事求是是党的一贯作风,在全面调查总结的基础上,政府将根据目前滇池治理的实际情况,修订《规划》确定的目标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